織金砂鍋,名滿黔中。早就想擁有一只上好的砂鍋了,這次織金之旅,滿足了我的愿望。
織金有一條砂鍋街,一走進去,一排排既碼放整齊又錯落有致的砂鍋、砂罐、砂鼎、烙鍋……我們的眼睛頓時生動起來。
隔不遠見一70多歲的老人正在制作鍋坯,于是好奇地走了過去。老人用右手腕轉動胚盤,左手輕壓砂泥,熟練地在胚盤上鋪出“年輪”般的圓。這時我才發現,老人的右手指殘疾,制胚的時候他就用左手轉動胚盤,改用右手腕壓在砂胚上。其專注的模樣打動人心。
老人見我對砂鍋制作表現出興趣,就主動介紹道,織金砂鍋制作非常復雜,從原料選擇到燒制成型得有72道工序。其第一步就是舂砂,以前舂一晚上的砂,只能做一口大砂鍋,現在有機器磨砂,不用那么辛苦了。砂舂好了,然后用細篩子篩,再將細砂粉和優質白泥加水混合成砂泥后,就可以做胚了。
說話間,一口砂鍋成型了,老人說,待晾干后就可上爐燒制了。“呶”,老人站起身,拍了拍手,指了指街的斜對面,“那里正在燒制呢,走,過去看看。”
來到街的斜對面,兩個年輕人正在火紅的地爐前忙著。所謂地爐,就是爐膛在地下,有鼓風機在下面呼呼地吹,地面那火,就通紅地旺。忽然想起一個科教片說過,煤實際上是積蓄了億萬年前陽光的植物變成的,可見這火能不通紅地旺?這地爐就是燒制砂鍋的“窯”了,然而跟我們平常見到的窯的形象一點也不搭界,它完全是開放式的。晾干的鍋坯放到地爐上,然后用一大蓋子罩住,通體接受著億萬年前的陽光的炙烤。織金砂鍋的主要原料為白色黏土、無煙煤粉。這些原本松散得不堪一擊的物質,就這樣在億萬年前的陽光的煅燒下發生了質的奇妙的硬化。十來分鐘后,蓋子揭開,那鍋坯被燒得通紅,用鐵鉤子鉤起,放到另一個地爐上,撒上一些鋸末,極快地把蓋子蓋上,三兩分鐘后蓋子揭開,一口熏得黑亮、古樸滄桑、略帶金屬光澤的砂鍋就這樣有些神奇地問世,并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餐櫥間的寵兒。
不經意間我目睹了一口砂鍋的誕生。其間老人一直站在我的身邊,告訴我,據文字記載織金是從清康熙年間開始砂鍋制作的,但也有人說,其實從宋代開始織金人就已經掌握制陶工藝了。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人用“手拉風箱聲不斷,夜晚燒鍋紅滿天”的順口溜來形容織金砂鍋制作的盛景。老人說:“那時候,砂鍋街上的家家戶戶,可都是燒鍋匠出身呢!”隨著時代的變遷,織金砂鍋曾一度式微,不過在人們日益重視自身的健康之后,這種古老的傳統炊具又在織金煥發出勃勃生機,如今已成為全國砂鍋制品的主要制作基地。其砂鍋家族中還派生出了鼎罐、瓢鍋、凸底烙鍋、平底烙鍋、茶壺等等新的成員,受到人們的青睞。我指著一只茶壺問價,竟答低于千元不賣!可見如今織金的砂陶產業,實實在在地給從業人員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我先前就知道織金的無煙煤品質較好,可卻見眼前地爐中的煤并沒完全燒透就被扒出來了,覺得如此浪費有些可惜。老人見說,呵呵一笑后說道:“你有所不知,這樣才能夠‘吃干榨盡’。”原來,這燒過七八分透的煤灰就是織金砂鍋不可或缺的制作原料,要是完全燒透,就真的是無用的廢料了。“煤渣也是制作砂鍋的原料啊?”“一點都不會浪費掉的。”真不由人不感嘆,在環保壓力成為話題的今天,織金砂鍋制作,真正做到了“零”排放!
早就想擁有一只上好的砂鍋了。據說在所有炊具中它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的本真原味;因為材料的環保,對人的健康亦大有好處。在對織金砂鍋有了一些了解后,我和幾位作家朋友每人花80元買了一口,不想省散文學會會長秦連渝先生竟想著法子為其他幾位作家代付了錢,讓人好不感動。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