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寺的主人,不是大雄寶殿里那三尊石佛,卻是相國小姐崔鶯鶯、洛陽的窮書生張君瑞,還要算上丫鬟紅娘。此寺的巧妙,都在這三人身上。
寺史,可以追到武則天的年月。元稹寫傳奇《鶯鶯傳》,動筆之先,應該是知道這座寺的,況且魯迅說他“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但到了曲詞賓白都好的戲文里,“始亂終棄”的薄情之舉又變?yōu)椤敖K成眷屬”的團圓之美了。花好月圓的結局令無數男女適意當可以設想到了,小姐、書生和丫鬟湊成的一臺戲,成了百姓口里的佳話。歷代工匠起勁地修寺,也一定聽說過這仨人,比起端坐蓮臺之上的佛陀,更近人心。便懷上夢,夢使他們的日子有了“土氣息,泥滋味”,這六字是崔鶯鶯唱出的。粗大的手掌,壘墻,髹漆,摹像,勤苦地護著這處清涼界,使它久延春秋,全為娛人心目,斷非尋常廟堂之可比。寺的近處,有村,西廂村。得名應當也是從王實甫那出五本二十一折的雜劇來的。
世上有了《西廂記》,兒女之情就把無數的心給纏繞上了,不知多少朝朝暮暮。你知他知的崔張故事,最系人思,說起也是不盡依依,只因問世傳述,聽也聽熟了,且不消細說。本來我對西廂風月的筆墨,不管姓董(解元),還是姓王(實甫),實在不留意情節(jié)之妙,只嘆賞曲詞之美。
這個叫普救寺的老廟,建在晉南蒲州城東邊一處叫峨眉塬的上面。塬,就是臺地,也像土崗,上下直陡,頂部平闊。黃河流過中條山這一段,你站在風陵渡口,往河東河西的晉陜豫一帶望吧,差不多都是這種地貌,像兩扇屏障,直直地朝前伸。蒲州的老墻垣還留著一截殘址,荒草碎礫,只有幾個尋古的人停下來低回。離它不遠的地方,幾個大鐵牛臥在岸邊的石堤上。黃河改了道,蒲津關不存,過渡的浮橋亦廢,它們帶銹的身子逃開水浪的激濺了。
塬本不矮,把寺托得更高。照陳從周先生的意思,中國古人建塔筑亭,選址必不在頂部,須略低于最高點,存些含蓄之意,才是好眼光。鶯鶯塔危然塬巔,幸而非只一塔,低處殿宇房舍,各有分布,饒具閬苑仙閣之美,故不覺其孤而無依。這么一看,普救寺的位置在這灰黃土塬的頂上,也就由它去好了。
時在仲春,不是崔鶯鶯所云“況值那暮秋天氣,好煩惱人也呵”的季節(jié),登塔高眺,“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衰草萋迷”的光景還離得遠。聊可慰情的是,黃河岸上風物,尚能覽而盡。
一進山門,光那連向大鐘樓的石階,就過百級了吧。我瞧那往上伸的勢頭,倒發(fā)了個怔,《西廂記》里的老夫人,怎么上去的?我呢,“講一句笑時行一步”,好似是朝頭頂那座密檐式磚塔仰拜一般,恍若聽見紅娘隱在梨花深院的樹影后偷樂呢!聽過這戲里“意似癡,心如醉”悲調的人,或以為此六字是為我而唱的。
老夫人和寺僧法本觀戰(zhàn)的所在,就是大鐘樓。“王西廂”第二本《崔鶯鶯夜聽琴》說那“統(tǒng)領十萬之眾,鎮(zhèn)守著蒲關”的白馬將軍杜確,下了將令:“速點五千人馬,人盡銜枚,馬皆勒口。星夜起發(fā),直至河中府普救寺救張生走一遭。”雄師寺下列陣,“半萬賊兵,卷浮云片時掃凈”的鏖戰(zhàn)場景,踞樓正好瞧個痛快。飛蕩的烽煙剛消,杜將軍拿了作亂的孫飛虎后辭寺,“馬離普救敲金鐙,人望蒲關唱凱歌”的聲勢,料也可觀。那口不知何年鑄成的刻字大鐘若要一響,怕能傳遍黃河灣。蒲津橋頭的大鐵牛,也會驚得眼睛圓睜。
深閨夢里人,“春山低翠,秋水凝眸”,好一番嬌羞態(tài)度,只恨早不復當年風華。我卻覺得這些古時的仕女是留在過去的時間里呢,嬌容不染風塵。想得深了,也學落第的崔護,悵詠人面桃花之詩。也巧,崔護是博陵人,和崔鶯鶯恰是同鄉(xiāng)。博陵崔氏為望族,他們皆出其門也是可能的。在我這里,生活中實有的青衿、戲劇里虛構的閨秀,不分家。
梨花院無伽藍氣,和北方人家的宅子沒有什么不同。磚木門樓尺度不大,清水脊,懸山頂,琉璃正脊兩端,那似魚似鳥的鴟吻,卷尾若飛。出挑的檐下垂著花瓣蓮柱,講究人家的宅門才有這等氣派。沒有綠色屏門,可我一眼就瞅著里面那個紫色木雕屏,像一道影壁橫在門后。雕屏中間鑲著一塊扇面形狀的木板,淺黃色,橫斜樹影,隱約其上。轉到它的背面瞧,一字不誤地題著四句,恰是崔鶯鶯吟出的:“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這個設計,頗近行草寫扇面。導游姑娘站在雕屏前給我念這詩,粉衣上幾朵好看的花,是她的姐妹繡出的嗎?
這是個三合院,沒有倒座的南屋。北房三間,是老夫人住過的。西廂房也是三間,鶯鶯和紅娘住進去。“昨宵個繡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就在此屋吧。東墻角,立著一蓬竹、一塊石,看那皺、漏、瘦、透的樣子,應該是太湖石。竹之翠、石之白,叫紅墻襯著,有一點味道。張生月下“手挽著垂楊滴溜撲跳過墻去”,就是這里。墻的那一邊,垂楊是見不到了,倒是長著一棵杏樹。聽那簌簌的亂葉響,綠蔭下的游人,不必再問這樹是何由來。以傳統(tǒng)的眼光瞧,書生跳墻幽會,呼為“雅舉”總是不很適切吧。好事之人在這一處艷跡前踱起步來,必能索出一個道理嗎?或許還會記起紅娘的那句唱:“為一個不酸不醋風魔漢,隔墻兒險化做了望夫山。”鬟婢開口,分明也盡是靈透心思。宿慧天成的紅娘,在崔張之間來去,也算立了一場功德。
人在門旁窗前,抬眼,疊澀出檐的鶯鶯塔身雖只露個側面,卻是如畫般的好,值得幾次回頭。這個小院子,真似紅娘所唱:“風靜簾閑,透紗窗麝蘭香散,啟朱扉搖響雙環(huán)。”閑情文辭又讓我將那敷衍出的陳跡故事思索了一番,殊覺曲折細膩。得,我又陷在戲里了!
白馬將軍退了賊兵,張生從西軒搬進書齋院。院子后面有門階,通向低處一片池水。沿池置橋,石欄、亭子、岸石、竹樹……比別處更覺幽靜。為情所惱的河南相公,無法把這縷相思丟過不在心上,懨懨的,無事悶坐,正愁往后的日子怎樣度,臉兒也越覺瘦了下去。一道簡帖兒,破了心里的苦,只怨來得太晚了一點,遂叫那花箋錦字誘著,徑入園內,目迎良宵下的倩影芳塵,好似見著天上下來的神仙!令天下女兒淌干一生眼淚的愛意也就纏綿不盡,急欲把埋在心底的所有的情給他。風裊篆煙,心底生春,入骨的凄涼總該散了吧。
花間美人,本是中國婉約詞家所艷稱的。游過普救寺,我的所悟像是更深了一些。
發(fā)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