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春在重慶圖書館為市民進行科普講座 記者 鄒飛 攝
商報記者 劉曉娜
重慶商報訊 你還記得去年熱播的科幻片《火星救援》嗎?昨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2016卡爾·薩根獎獲得者鄭永春做客2016年重慶科技活動周“科學名家面對面”,在重慶圖書館為市民展開了一場科普講座《人類移民火星之路》。鄭永春大膽預測:就某種程度而言,《火星救援》并非科幻,人類將在未來20年(2035年)左右首次登陸火星表面。
或在20年后登陸火星
鄭永春說,火星的自然環境與地球最相似,是太陽系中唯一經改造后適合人類長期居住的天體。當前,載人航天技術,特別是重型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的性能有了顯著提升,載人登陸火星不再是紙上談兵,甚至包括SpaceX在內的一些民營航天企業也將載人登陸火星作為長遠發展目標。
“載人登陸火星的宏大目標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夢想。”鄭永春說,基于對科學發展戰略的認識,不妨作一個大膽的預測,人類將在未來20年(2035年)左右首次登陸火星表面,航天員乘組很可能是多國合作的“聯合國際”航天員。實現載人登陸火星后,將朝著建立火星前哨站、改造火星環境、火星移民長遠目標逐步邁進。因此,就某種程度而言,《火星救援》并非科幻,而是展現了二十年后的現實世界。
鄭永春甚至與重慶市民打賭:“如果20年后我的預測沒有實現,你們可以來找我。”
防輻射是登陸火星難題
鄭永春說,《火星救援》中對火星輻射的描述相對較少。其實,火星上輻射太強,以至于至今沒有研發出適當的防護手段。在載人前往火星的途中,航天員主要面臨兩類危害健康的輻射粒子:一類是劑量較低,但長期存在的銀河宇宙射線。能量高、穿透性強,很難防護,普通的飛船外殼基本上無法阻止它們,即使是30厘米厚的鋁板,防護效果也極為有限,嚴重威脅航天員健康。
另一類是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時產生的太陽高能粒子,通常是指能量為數百兆電子伏特的質子,能量比銀河宇宙射線的能量要低得多,持續時間較短,利用飛船外殼可進行有效防護。預測未來的載人火星飛船很可能會配備一間“太陽風暴庇護所”,當太陽風暴發生時,航天員可躲進庇護所,抵御來自太陽的高能粒子。
2011年11月26日發射的好奇號火星車搭載了一臺輻射評估探測器(RAD),測量飛船內部的高能粒子輻射環境,目的就是為未來載人火星旅行提供基礎數據。“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有可能會發現一些新型的輕質材料,或許比鋁板具有更好的防護效果。”鄭永春說,但是,即使找到這種新型防護材料,也只能降低部分輻射劑量,穿透防護材料的射線仍然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因此,防輻射是航天員登陸火星面臨的重要難題。
從事航天要有顆“航天心”
鄭永春從2000年起就參與探月工程、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主要研究領域為太陽系探測、月球與行星科學。
今年5月,美國天文學會行星科學分會在當地時間10日宣布,將今年的卡爾·薩根獎授予鄭永春博士,以獎勵他“不知疲倦地向中國大眾進行行星科學方面的科普,并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國的科學成就”。
鄭永春是我國首位獲得卡爾·薩根獎的科學家。昨日,鄭永春鼓勵在場的青少年大膽追求科學。“很多人問我,要讀什么專業以后才有可能從事航天方面的工作。我的回答是,讀什么專業并不重要,關鍵是要有一顆航天心。”鄭永春透露,他在大學時其實是學土壤專業的,就讀于原西南農業大學,這次來渝計劃回母校看看。
重慶將設溫泉旅游日 做響“世界溫泉之都”(2019-10-26)
在那個說走就走的年紀,沒有網絡依舊暴走的桂林(2019-10-26)
上海迪士尼“雙十一”預售66.66萬元套餐,有人買單嗎?(2019-10-26)
太空旅游第一股最快周一問世!維珍銀河將“借殼”登陸紐交所(2019-10-26)
先“賣子”后跨界 三特索道忙自救(2019-08-30)
2022年5A級國有景區將全面實行門票預約制度(2019-08-30)
中國旅游團在日本遭地接“甩團”(2019-08-30)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