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頂位于武當山主峰天柱最高處,因為在面積不大的山頂上,有座中國最大的,完全用黃金,銅鑄就,寬4.4米、深3.15米、高5.54米的殿宇而得名。
因為路遠山陡,去金頂都得早早上路。那天,我們雖然來得較早,金頂腳下的街市已經是人聲嘈雜,從山下直接乘車上山來的游客已經很多了,聽說還有人頭一天晚上就住在這里,半夜就摸黑上山,想看日出或去金殿燒炷頭香。
這天早上沒有霧,在陽光照耀下,閃著金色光芒的金殿,如同高懸于天際;從山腳下往上看,是那么遙不可攀。我想,幸好有纜車可通,不然要攀爬到哪個時候?
這全長1500余米、垂直高度有600余米的纜車索道也有個與道教倡導的“太和”(太極、和諧、協調,陰陽交合)相聯的名稱“太和索道”;當我們坐著纜車悠然地往上升,享受著有如“凌虛御風”的愉悅感覺,并以為可以直趨金頂時,纜車卻在山腰戛然停歇;下車后才知道,由于山峰過于陡峭,峰頂周圍地勢窄小,不能承受粗重纜線的巨大拉力,纜車只能抵達獅子峰的太和宮前,距離金頂還有一長段筆陡的山路呢!
太和宮宮墻下有“一柱擎天”4個大字,寫得渾厚有力;再看看那高聳入云的天柱峰,也確實有如此擎天氣勢;紅色宮墻外有一塊被稱作“瓊臺”的小平地。這旅游旺季來攀金頂的人很多,要在這里排隊等候,等待頂上的人從那條只可以一個人行走的狹窄山道下得差不多了,才能對從下往上走的人放行;那些從上邊下來的人,經過上攀下滑的勞累,都要在這里歇息,喝水、吃干糧。
過了太和宮就要進入紫金城,并一步一步往上攀爬。這座筑建于懸崖峭壁上、全長345米、呈傾斜狀的紫金城城墻,全部用沉重的大條石砌成,墻基寬達2.5米,頂部厚1.26米,但東、西、北三邊都是懸崖,難以通行,只能從建有3座城門的南天門進入,但神門、鬼門一直關閉著,只有人門可以出入。
古代的中國大地,古城墻很多,但像這樣筑建在山之巔、云之端的城墻還是很少,時時與云霧相擁,真是有如天上宮闕;塵世煩擾,哪個不想一登天界呢?不過山勢太險,有的地段更是筆陡,太難攀登了;就連那些身體健壯的年輕男女也幾乎是一步一喘息;特別是越往上攀,更會覺得山風、云霧都在狠力撼動這山之尖端,似乎要把山頂上的一切都卷走;一個年輕男子才爬了一小段路,猛然往周圍一看,卻嚇得大叫:“我有恐高癥!我有恐高癥!哪個幫幫我下去?……”引得山路上下的人都大笑。
也不知流了多少汗,喘息了多少次,我們終于來到金殿前了。殿內一盞燃有500余年、從來沒有熄滅過的長明燈,正用它那智慧、神圣的光亮迎候我們。
重檐歇山式的金殿殿宇,用12根銅柱支撐著;殿內供奉著身穿戰袍、披發赤足的真武大帝;神圣、威嚴。殿內懸掛著清代康熙皇帝手書的一塊金匾“金光妙相”。一個爬得氣喘吁吁的游人驚疑地問:“他也能爬上來?”
人們笑了,皇帝題字,何需御駕上山?
但是明清以來,歷代皇帝對金頂的關心卻是事實。特別是如果沒有明成祖朱棣的親自籌劃,是不可能有這座用萬余兩黃金和幾十萬斤銅構筑成工藝精巧的殿宇。
明成祖朱棣對金殿每個部件的鑄造以及長途轉運,都一一過問。永樂十四年(1416年)在北京把金殿各個部件全都鑄作好了后,他又派出都督何浚負責護送,幾十艘運載的船只,沿大運河南下揚州,再溯長江而上,抵武漢后改道漢水,北行至均州(漢代的武當縣、如今的均縣),然后用人力抬行140華里運上金頂。江行的風浪,陸上搬運的沉重,特別是怎么運上山路崎嶇的武當山、抬往高與天齊的天柱峰頂?這都是今天的我們難以想象的事;但是五六百年前的人們卻創造了這一至今仍然令人驚嘆的、謎一樣的奇跡;充分顯示了偉大的中國人民的無比智慧和堅韌性格。
日近中午,透過云層直射下來的陽光把金殿照射得更加輝煌。上山來的人還是絡繹不絕;人們都知道,進了武當山不上金頂那是最大的遺憾;但是,金頂的景色雖然雄偉、奇麗,卻不是每個人都能上來欣賞,這得有體力和毅力!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