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石窟為中國北魏至隋唐時期的石窟,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原州區(qū)西北的須彌山上,其名稱來源于佛教傳說中的須彌山,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須彌山是絲綢之路沿線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距今1500多年的歷史,開創(chuàng)于北魏年間,在北周和唐朝尤為興盛。至今保存有132個歷代石窟,較完整的有20多個,其中70個石窟有雕造佛像。然而須彌山石窟目前保護狀況堪憂。
在寧夏固原市須彌山南麓,有一百多處石窟,總稱“須彌山石窟”, “須彌”是梵文音譯,意為寶山。這里峰巒迭嶂,巖石嶙峋。夏秋之際蒼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異常秀麗,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風景區(qū)。具有重要藝術(shù)價值的北朝、隋唐時期的須彌山大型石窟藝術(shù)造像,就開鑿在“寶山”諸峰的峭壁上。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崗、龍門石窟一樣,都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瑰寶。1982年被國務(wù)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僅開鑿在一座石崖上的國內(nèi)大多數(shù)石窟迥然不同的是,須彌山石窟開鑿在鴻溝相隔的8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溝之間有梯橋相連。須彌山峰巒疊嶂,林木繁茂,傍有流水,風景秀麗,是西北黃土高原不可多得的風景區(qū)。各溝之間都已架梯搭橋,以方便游覽。
發(fā)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