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嵩山屬伏牛山系,主脈在登封境內,連綿六十多公里,嵩山中部以少林河為界,中為峻極峰,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嵩山是其總名。古人以太室為嵩山主山,太室少有奇峰,東西起伏如眠龍,故有“華山如立,中岳如臥”的說法。兩座高山層巒疊嶂,綿延起伏于黃河南岸。歷代的帝王將相、墨客騷人、僧道隱士,根據這些山峰的形態,給這些美麗的山峰命名,遂有七十二峰之說。
中岳大殿又叫峻極殿,是中岳廟中規模最大的建筑。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歇山式殿頂,黃琉璃瓦頂,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欞子門窗,金碧輝煌,素有“臺閣連云,甍瓦映日”之稱。中岳大殿內吊游龍天花板,下鋪磨光青石地面。中岳大殿內正座為五米高的中岳大帝塑像,即殷朝“聞騁”,經歷代帝王加封為“祟圣大帝天中王”。塑像兩邊有使臣侍者和鎮殿將軍方弼、方相塑像,高七米,執斧荷鉞,威風凜凜。明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大殿毀于火。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建。
中岳廟是道教勝地,歷代名道士曾在此著書講經。中岳廟位于太室山東麓的黃蓋峰下,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漢武帝時增修“太室祠”,北魏時改名為中岳廟。今日中岳廟基本上保留了當時的宏偉規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筑規模格局和風格特點。中岳廟占地十萬平方米,廟院南北長650多米,東西寬160多米。青石板鋪成的大甭道是中岳廟古建筑群的中軸線,沿中軸線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化三門、峻極門、崇高峻極坊、中岳大殿、寢殿、御書樓,共十一進。天中閣后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鎮坊與崇圣門之間的六角亭,峻極門和化三門之間的四岳殿臺基,大殿院的兩座御碑亭和廊廡,寢殿院的廊房以及御書樓兩端的東西順山房,分別位于中軸線的兩側。中岳廟的東西兩路,還分別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小樓宮和龍王殿等獨立成體的小院落。中岳廟內有330株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鐵人等眾多文物。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