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星臺前后院落共分照壁、山門、垂花門、周公測影臺、大殿、觀星臺、 螽斯殿等七進,院內復制安裝各種天文儀器十多種。觀星臺系磚石混合建筑結構,由臺體和石圭兩個部分組成,臺體呈方形覆斗狀,四壁用水磨磚砌成。臺高9.46米,連臺頂小室統高12.62米。頂邊各長8米多,基邊各長16米多,臺四壁明顯向中心內傾,其收分比例表現出中國早期建筑的特徵。臺頂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時所建。臺下北壁設有對稱的兩個踏道口,人們可以由此登臨臺頂。為了導泄臺頂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設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龍頭狀。臺的北壁正中,有一個直通上下的凹槽,其東、西兩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距石圭南端36厘米。石圭用來度量日影長短,所以又稱“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連平鋪而成,下部為磚砌基座。石圭長31.196米,寬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雙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長條形,泄水池東﹑西兩頭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注水后可自灌全渠,不用時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為東西向長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周。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