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生會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事實上,救生會的創設應追溯到宋代。救生會,顧名思義就是濟渡救生的意思,是帶有慈善性質的水上安全救助機構。隋唐以前,鎮江江面寬40多里,到唐代時還有20多里寬。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就留下了“江風白浪起,愁煞渡頭人”的詩句。每每風起浪涌,船工和渡客的呼救之聲格外驚心動魄。唐天寶十年(722),一次就有數十艘渡船沉沒;南宋紹興六年(1136)一艘渡船離岸不久即遇上風濤,連艄公在內的46名渡客無一生還。明萬歷十年(1582)的一陣狂風竟摧毀了千余艘漕船和民船。由于西津渡特殊的交通位置和軍事地位,加強安全管理就顯得尤其重要。到了宋代,統治者更是將鎮江視為漕運咽喉。于是,當時的鎮江郡守蔡洸在西津渡創設了救生會。清代后期,鎮江和揚州的紳士發起成立了京口救生會、瓜洲救生會和焦山救生會總局,專門從事義務打撈沉船和救生會事宜。那時的救生船漆成紅色,俗稱紅船。桅桿上醒目地掛上一個虎頭牌,意思是奉皇上圣旨救人,船上銅鑼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擋。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因為連年戰火,民生凋敝,救生會遂無以為繼,漸漸顯得力不從心。1923年,鎮江與揚州士紳再次聯手,成立了普濟輪渡局,并購買了一艘“普濟號”輪船從事渡江業務,大大減少了事故的隱患。到了上個世紀20年代,救生會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鎮江救生會從宋代開始創設,此后代代相承,鼎盛時間還發展到南京、武漢等地,功不可沒。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可謂舉世無雙。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