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而西依次為水墻門、門廳、清廳(轎廳)、明廳(正廳、楠木廳)、住宅樓,北側有背弄連接灶房、讀書樓和后花園。
故居前與千年石板街相接,后與顧炎武墓地和顧園相連。該區域主要再現亭林先生居家生活、讀書場景,各廳內陳列顧炎武先生塑像、手跡、著作、生平事跡和國內外對顧炎武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
“文革”期間,顧炎武故居、顧炎武墓墓地曾遭到破壞。1984年、1987年、2000年昆山市分別撥款進行重建和修葺。經過修繕后的顧炎武故居景區包括顧炎武故居、顧炎武墓墓地(亭林祠堂和墓)及顧園三大區域,為千燈明清宅第之首。
此外,在北京宣武區廣安門內大街路北報國寺西院建有顧炎武故居。是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由何紹基、張穆等人集資修建。有佛殿、享堂、碑亭等建筑。顧祠曾被八國聯軍轟毀,后張之洞改修昭忠祠,1921年王式通等重修。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顧炎武,原名絳,字寧人,號亭林,1613年生于昆山千燈鎮,少年時參加復社,清兵南下時,參加抗清斗爭。斷然棄絕科舉帖括之學,遍覽歷代史乘、郡縣志書,以及文集、章奏之類,輯錄其中有關農田、水利、礦產、交通等記載,在學術上著述甚豐。他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激勵著每一代仁志之士,成為一代又一代旨在報國的炎黃子孫的座右銘。顧炎武一生還寫了三百七十卷著作,以《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為三大著作,顧炎武本人也被當代歷史學家評為兩千年中七十二位偉人之一。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