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行政建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市境鴻古開啟,歷史代遠年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先民棲息屯居。城步西巖上朝園、武岡鄧元泰上頭園、隆回高坪小坳、邵陽縣塘田市水西、邵東牛馬司天子坪等多處文化遺址的發掘,較為系統地勾勒出先民們篳路藍縷開拓山林曠野的進程。
周朝其地屬荊州;春秋戰國時期屬楚,雄溪(今巫水)流域為南楚與百越相交之域。相傳春秋魯哀公時代(公元前494-477),楚王族白公善在今市西區地帶筑城防守,人稱白公城。秦代,今市境分屬長沙郡及黔中郡地。
西漢初,始設昭陵縣,屬于長沙國零陵郡。縣治設今市西區,為境內有縣級建制之始。三國初屬漢。222年地屬東吳,226年吳國置昭陵郡,隸荊洲。轄昭陵縣、昭陽縣、夫夷縣、都梁縣、高平縣、新城縣六縣。其后在資江流域,相繼建立都梁、夫夷、昭陽3個侯國。吳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置昭陵郡,治今市西區,境內建郡自此開始。西晉太康元年(280),武帝司馬炎因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改昭陵縣、昭陽縣為邵陵縣、邵陽縣。“邵陽”之名由此始。移郡治于資江北岸北塔灣。并把新城縣并入邵陽縣,分都梁為武岡縣、建興縣、都梁縣,加上邵陵、邵陽、夫夷、高平,于是邵陵郡所轄增為7個,改隸湘州。后相繼被改為建州(隋末)、南梁州(唐初)、邵州(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和敏州。境內西南部巫水流域,自漢至隋為“無陽五溪蠻”地,先后屬鐔城、舞陽、龍標縣。隋廢邵陵郡,一域之內單立邵陽一縣。唐代設邵州,轄邵陽、武岡2縣。武岡縣治今城步儒林鎮;邵州與邵陽縣自此在今市西區同城而治,歷千余年。宋初,武岡縣治從城步儒林鎮移今武岡城。崇寧五年(1106),置武岡軍。
南宋理宗趙昀當太子時,曾封為邵州防御使,他做皇帝后年號“寶慶”(1225年),就把邵州升為寶慶府,用以紀念自己的潛龍之地,所以邵陽又有“寶慶”之稱。寶慶之名沿襲700余年。元代設寶慶、武岡2路。明初設寶慶、武岡2府,后降武岡為州,寶慶府領武岡、邵陽、新化、城步、新寧1州4縣,經清代沿襲至中華民國初年。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