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歷史
哈爾濱是金、清兩個王朝的發祥地,早在900多年前,金朝的建立者就在上京(哈爾濱市阿城區)建都。但哈爾濱的真正崛起始于20世紀初建成的中東鐵路,隨著這條當時的沙皇俄國為控制和掠奪中國的資源而建的跨國鐵路,大批的外國人涌入哈爾濱,尤其以俄國人最多。因此哈爾濱成了當時有名的國際商埠,至今還能看到大量的俄式建筑與老字號的俄式餐廳。
哈爾濱的漢族居民大多是從山東、河北等地“闖關東”來哈爾濱的移民后代,舊時大多在哈爾濱做買賣,開飯店、小手藝鋪比比皆是,F在透過道外區南二至五道街的建筑,我們還能看到那時的繁榮景象。
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成為新中國第一個獲得解放的大城市,被毛主席公開稱贊為“共和國長子”。
異域文化
哈爾濱市地處松嫩平原東部,特殊的歷史進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哈爾濱這座具有異國情調的美麗城市,不僅薈萃了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而且融合俄羅斯東歐風情,素有“冰城夏都”、“音樂之都”、“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的美稱。受地理和文化因素影響,俄羅斯菜在哈爾濱,歷史悠久,差不多已有百年歷史。如今,在哈爾濱,品嘗“俄式大菜”,已不僅僅是享受口福,更多的是充分感受哈爾濱俄羅斯大菜滲透出的濃郁異國風情。
冰雪文化
哈爾濱自來有冰城的美譽,她的冰燈、雪雕文化始于60年代初期,是在民間冰雪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以園林藝術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為表現手法,并于上世紀下半頁,逐步發展成哈爾濱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藝術。每年一屆的冰雪節、冰燈游園會成為賞冰燈、雪雕的藝術大觀園,流光異彩,美景紛呈。
食俗文化
哈爾濱市居民以漢族為主,其中多為山東與河北省移民。舊時的哈爾濱,外國僑民比例較多,其中俄僑占多數。外僑生活方式與習俗對哈爾濱人的文化、飲食習俗有很大影響。哈爾濱人舊時多以大餅子(玉米面貼餅子)為主食,現在仍有吃大馇子粥、小米飯和燉菜的食俗,受少數民族文化影響,當地人還喜歡吃黏糕、黏豆包、大列巴和紅腸。
野游風俗
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影響,早在20世紀90年代,哈爾濱就有了野游的風俗。解放后,野游之風日益盛行,每年春夏秋季當地人都要結伴同游。隨著現在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野游逐漸衍變成到玉泉、平山狩獵場野餐、打獵、騎馬,喝著哈爾濱啤酒,燒烤,伴著青山綠水,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