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勛桂林起義】唐咸通六年(865),懿宗派兵征南詔,下令在徐、泗地區(qū)(今江蘇徐州、安徽泗縣地區(qū))募兵2000人,開赴邕州,其中分出800人戍守桂林,約定3年期滿后即調(diào)回原籍。徐泗觀察使崔彥曾一再食言背約,戍兵在桂林防守6年,仍無還鄉(xiāng)希望。戍兵苦于兵役,群情激憤,公推糧科判官龐勛為首起兵,嘩變北還。龐勛率領(lǐng)數(shù)百人,歷盡艱苦,由桂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蘇,到達徐州。在徐州,樹起農(nóng)民起義的旗幟。后龐勛在安徽宿州戰(zhàn)死,起義失敗。
狄青平儂智高班師桂林
【狄青平儂智高班師桂林】宋皇四年(1052),廣源州首領(lǐng)儂智高與廣州進士黃瑋、黃師宓等密謀起事,攻陷邕州,自立為仁惠皇帝,并攻克了橫、貴、龔、潯、藤、梧、封、康、端諸州。這場反宋戰(zhàn)事,震動了嶺南。皇?五年(1053),北宋遣大將狄青率兵南下,會合孫沔、余靖等地方戍軍,與儂智高大戰(zhàn)于昆侖關(guān)(今廣西邕寧縣與賓陽縣交界處),叛軍慘敗,奔逃大理。狄青班師桂林,宋王朝對有功將士均重賞厚封。在桂林立有《大宋平蠻碑》和《平蠻三將題名》碑,以紀征蠻功績。
馬暨抗元斗爭
【馬暨抗元斗爭】元至元十四年(1277),元將阿里海牙統(tǒng)兵攻取廣西,南宋守將馬?以經(jīng)略使名義統(tǒng)領(lǐng)屯戍諸軍,奮力保衛(wèi)靜江府。馬暨以守土有責,帶領(lǐng)3000戍軍士兵,鑿馬坑,斷嶺道,堅守桂北嚴關(guān)。元軍屢攻嚴關(guān)不下,乃改變進攻戰(zhàn)術(shù),偏師平樂,過臨桂,前后夾攻桂林,馬暨被迫退守桂林城。在城內(nèi)無糧草、城外無援兵的情況下,馬暨與士兵夜不解甲堅守達3月之久。馬暨的部將婁鈴轄率領(lǐng)200多士兵,仍堅守月城達10余日,最后集體殉國。
靖江王就藩桂林
【靖江王就藩桂林】為鞏固明朝朱姓的一統(tǒng)天下,朱元璋采取了眾建宗親以藩王室的政策,于洪武二年(1369)定封建諸王之制。洪武三年(1370)封諸王子為各地藩王。在22個藩王之中,其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洪武九年(1376)就藩桂林,因淫虐于市激起粵人怨咨而被削爵,洪武二十五年(1392)去世。朱守謙削爵后,由其嫡子朱贊儀繼位,永樂元年(1403)就藩桂林。
孔有德在桂林
【孔有德在桂林】孔有德早年為明朝總兵毛文龍部校,后官至登州參將,不久叛明附清,自稱都元帥。崇禎九年(1636)封恭順王,順治三年(1646)授平南大將軍。順治六年(1649)改封定南王,順治七年(1650)十一月率兵自湖南攻入桂林。在桂林,殺害留守瞿式耜、總督張同敞于疊彩山,還斬明王侯官屬400余人,并于順治八年(1651)在疊彩山下建定粵寺。順治九年(1652),乘勢揮兵西進,致使農(nóng)民領(lǐng)袖李定國間道攻占了桂林。孔有德麾下將領(lǐng)李養(yǎng)性、孫龍、程希孔均戰(zhàn)死,孔有德自知罪大惡極,令其妻妾舉火焚室,自縊身亡,靖江王府亦化為灰燼。
平軍圍攻桂林
【太平軍圍攻桂林】清咸豐二年(1852)四月初,太平軍由永安突圍北上,圍攻桂林。四月十八日,太平軍2萬多人到達桂林,將主力擺在象鼻山、南門直至西門外的牯牛山一線,并開始攻城。守城巡撫鄒鳴鶴、豪紳龍啟瑞等負隅頑抗,清軍廣州副都統(tǒng)烏蘭泰由永安帶軍隊繞道將軍橋,企圖夾擊太平軍,不料烏蘭泰遭炮擊,不久身亡。
發(fā)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