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城原有4座城門:東為升平門,西為泰定門,南為向日門,北為迎恩門。城門高6.5米,周長51米,原為磚建,清乾隆八年(1743年)易磚為大方青石。每塊一般長1.8米,高0.58米,厚1.02米。每座城門大約由831塊至896塊這樣的大青石塊砌筑而成。城門造型大同小異,都有中道門。門道高5.1米,寬4米,縱深14.7米。城門的中道門居中部分,有兩扇鐵木結構的嚴厚大門。上有銅釘鐵葉,巨型門環。大門扇上方的樓廓有暗道與城門外15米長的地道相通,可上可下,攻守齊備,進退自如。四座城門現僅存東、南兩門,已修葺一新。東門頂為圓拱型,城門上的城樓采用“木廓結構”,由8根高6米、直徑30厘米的木柱支撐,不用一根鐵釘,青磚青瓦,紅柱飛檐。城樓下另有“鯉魚石”作標記,石上有鯉魚圖案。南門用較大的卡條石鑲砌,門扇外用鐵皮作保護層,在緊靠城門的內拱上留有一個長4米,寬3米的“箭洞”。南門以“芒鞋石”為標志,它是用一塊鞋底狀的黑色石頭,鑲在一塊青石上。
城內街道共有4條,叫鎮升、仁義、鎮武、陽壽街,交叉分成12方陣,呈“井”字型布局。街道寬3米左右,路面全用鵝卵石鑲嵌成金錢圖案,線條粗獷,古雅別致,俗稱“花街”。各條街道都有“子精樓”,也稱“燈樓”,由眾人推舉的“燈頭”輪流管理。每年農歷正月初十至十五為元宵節,不論貧富,凡是生男的都要往“子精樓”送一盞精心制作并有各式圖文、寫有新生兒名字的彩燈。近年來,隨著人們生育觀念的改變,即使生了女孩,也要往燈樓送一盞蓮花燈。那段時間,各街的龍獅,便在每天入夜后周游各燈樓。屆時龍獅薈萃,鞭炮震天,人們匯集看燈,笑語歡聲,熱鬧異常。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