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立鹽場于梧州。漢蒼梧郡曾設鹽官,宋有漕司,明設鹽運司。從廣東買鹽用“十丈木馬船”運至梧州,等候桂林船(中船)來轉發。“沖凌于狂波巨浪之中,奔走于嚴霜烈日之下”,一年一運。桂林鹽街是粵西鹽的一大中轉站。運鹽船隊從梧州溯桂江至桂林,自水東門上至行春門河岸,便成為卸鹽碼頭;沿岸約500米地段成為貯鹽之地,并由鹽場、鹽棧而逐漸發展為鹽街。鹽船泊集,檣桅如林。一溜磚木結構房屋依岸就勢而建。靠河的部分地勢低下,多為貯鹽倉庫,鹽包成垛成墻;臨街一面則為鋪面和住房。由于終日肩挑批發,鹽包出入,所以鹽街屋內和街面盡為鹽水浸漬,竟日濕漉漉的,散發出一陣陣濃烈的鹽堿味。那店鋪伙計和挑夫都有一塊黑布長巾,墊肩和汗巾兼用,也總是漬滿了白色的印痕;因食鹽含有堿性,他們的一雙手掌粗白皴裂。鹽有消毒、殺菌的功效,長期被鹽水浸漬的地方,蚊蟲無法滋生,這也許就是鹽街一帶夏季無蚊的原因。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