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農業萌發于新石器時代。那時的壯族祖先,已從山地穴居走向平地河岸,聚成村落,發明石鋤、石鑿、石鏟等農業勞動工具,過著農耕的經濟生活。在考古發掘中,新石器時代有關壯族的文化遺址很多,使用的農業器具也是多種多樣,表現出壯族祖先已走向了農業文明。
秦統一前的西甌、駱越時代,壯族先民們耕種“駱田”。顧名思義,“駱田”,就是駱越人耕種的田,駱越人分布的地區都有這種田。漢基中出土的牛耕圖和禾倉,又是壯族先民農業發展的有力證據。
唐、宋以后,壯族地區農業獲得很大發展。唐代新瀧州,俚、僚的墾田技術水平已相當高。他們選擇平荒之處,用鋤鍬開為町哇,春時儲水,放鯇魚苗于田水中。一二年后魚兒長大,將草食盡,栽上水稻,既收漁利,又能促使水稻生長。他們種田,不僅使用豬牛糞等農家肥,而且學會煅燒石灰作肥料。南方土質酸性重,以堿性的石灰作肥料,起中和作用,使酸性土轉為中性土,并可提高水溫,兼能除蟲防病,促進作物生長,是農業生產上的一項發明創造。宋代,中原戰亂,經濟重心南移,加上官府的鼓勵墾荒和輕賦措施,壯族地區農業迅速發展。其表現:一是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除平原地區早已普遍用牛犁田之外,桂西山區已使用踏犁,這樣易于掘地開荒,功效比鋤高得多,對山區的農業生產起到巨大的作用。二是水利建設。在桂北和桂南,俚、僚、土人在江河邊修堤壩,架設水筒車提水,灌溉高處田畝,或用木枧、竹枧引山泉水灌田。三是改造種植制度,栽種多季稻和大量種植苧麻,移植小麥等。如在桂南的欽州俚、僚地區,利用天時地利種植水稻,無月不種,無月不收,或二月種,四五月收(早禾);或三四月種,六七月收(中禾);或五六月種,八九月收(晚禾);甚至有十一二月種,次年二三月收的(月禾);一年二至三造,并逐步向北推廣。俚、僚、土人也普遍種植苧麻,一年收割二三次,用于發展紡織業。他們又從北方引種小麥,擴大了糧食種植品種。由于農業的發展,糧食吃不完,儲糧的禾囤布于田間。余糧便運下廣東出售。當然,這是在桂東地區。而桂西山區,人們或狩獵,或種畬,收獲甚少,但于龍江兩岸的平地則種稻,與湖南差不多。
明、清時期,壯族的農業又有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在桂西地區,進步更為明顯。在土州土縣地方的大小河流上,到處可看到攔河筑壩,蓄水灌田,到處可看到以水為推動力的水筒車日夜不停地轉穩,把水提上高處。明末的地理學家、大旅行家徐弘祖(徐霞客)來到廣西考察,在柳江河畔看到人們正在運收獲的禾把和進行糧食交易,一片繁忙景象;在桂南的太平、安平土州,壯民耕種的田塊十分平整,以致感到這里“與江浙無異”;在上林的三里,看到一片片開闊的田野;在南丹山區,看到山間梯田上下盤繞,如堆漆疊彩。這些都是這位旅行家看后所作的客觀記載。過去偏僻的慶遠、鎮安府境,沒有種植小麥,清代康熙、嘉慶以后已普遍種植小麥。雙季稻的種植已從桂南向桂中地區推廣。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