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的呼喚:中國民歌歷史非常久遠,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狩獵時的吶喊。當然,吶喊并不能算是歌,但從那開始就孕育著民歌的種子。比較算真正義意上的民歌應該是從原始社會中的祭祀活動開始的。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廣西壯族古老的歌圩集會和繡球一直流傳至今。關于繡球最早的記錄可見于寧明花山壁畫,當時是一種球狀青銅武器,打獵時投出去砸獵物,這也是古書上將壯族的繡球稱作飛砣(駝)的原因。
美麗的傳說:我國各少數民族關于民歌的傳說很多。歌圩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習俗,起源非常久遠。是中國民歌中體現集體性的典型代表.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民歌的起源的蹤跡。傳說很早以前,一位壯族老歌手的閨女長得很漂亮,又很會唱山歌,遠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賽歌擇婿。各地青年歌手紛紛趕來賽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從此,形成了定期的賽歌集會--歌圩。
深遂的根源: 近年來有學者經過研究認為,古代歌圩很好可能起源于對圖騰、天神的祭祀儀式,特別是和儀式中體現生殖崇拜的歌舞有密切關系。宋時,漢文典籍就有了關于歌圩的記載:周去非《嶺外代答》卷四《送老》中寫道:壯人“迭相歌和,含情凄惋,……皆臨機自撰,不肯蹈襲,其間乃有絕佳者。”書中強調了“自撰”二字,這正是對歌的特征。卷十《飛駝》載:“上巳日(農歷三月三),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目成,則女受駝而男婚定。”直到今天,“三月三”仍是壯族最大的節日。
歷史的熔爐: 滄海桑田的歷史使中國民歌歷盡風霜,民歌好比是草原上的野草,自生自滅。任你風霜雨雪,燎原大火,但終于還是能大片保存了下來。因為無論在哪個時代,民歌始終是人民的心聲,反映了人民的歡樂與痛苦,是一種精神的依托與歸附。民歌也是符合優勝劣汰原則的。好的民歌,世代傳唱,婉如醇酒,愈久彌香。一些不是很好甚至是下流的歌,雖然在某些時候有某些人傳唱,但終將會被人民所摒棄。比如,曹禺的話劇《日出》中有一首名為《叫聲小親親》的歌,是嫖客所唱,用和《無錫景》相同的一個調子。到了今天,《無錫景》仍深受人民群眾所鐘愛,而《叫聲小親親》被淘汰則是一種必然。如果不是曹禺先生當年為寫戲劇親自到妓院觀察生活的話,我們今天可能就不知道有這么一首歌了。然而,也有許許多多的民歌由于種種原因而失傳,包括很多優秀的。漢樂府詩就是從民歌采來的,然而現在多是只留下詩而見不到歌了。同樣的,很多詞牌、曲牌也源于民歌,但現在還能以原來方式唱的恐怕極少了。民歌被轉化成另一種藝術形式流傳了下來。中國民歌就是這樣經過歷史熔爐的冶煉,比精鋼還精,比真金還真,世代相傳,百唱不厭,長傳不衰!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