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山原建有殿堂廟宇,且儒、釋、道俱全,時間大約是在我國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最前邊的是“文昌閣”,為儒教建筑,共三間一院,內塑孔子圣像。中間一處為“娘娘殿”,大殿共四間,內塑娘娘圣像,東西廊房各三間。據山上明崇禎時“棘梁山重修金山廟宇樁塑金身碑記”及同時代所立《玉皇閣落成碑》記載:東原郡(東平舊稱東原)西距城五十巡檢司,棘梁山舊有大佛殿、文昌閣、碧霞行宮、娘娘殿、真武廟等?梢,此山古時就有“碧霞元君”與“真武大殿”,且廟貌森嚴。
傳說當年《水滸傳》梁山好漢晁蓋、吳用、劉唐、公孫勝、阮氏三兄等人“智取生辰綱”之后聚于此山。
司里山兩塊巨石稱“千佛崖”,該崖東西長32.2米,南北長14米,最高處11米,看它的形狀,東崖似印,西崖似匣,遠看又似城堡。兩崖壁上自南北朝到明代雕刻的造像共788尊,其中大者10米,小者10多公分,保留到現在的共計480余尊。分別為北朝、隋、唐、宋、元、明六個造像區,其中“三教合一”是此山造像在山東及我國北方乃至全國年代最早、內容最全、規模最大的造像群。
其中最大是釋迦牟尼造像,高7.50米,左為老子像,右為孔子像,三像旁又各有僧徒侍立像,三像從身高可為中國北方最大造像之一。造像分別有“釋迦牟尼”、“太上老君”、“文宣王”題記。三像東崖又雕滿大小不等的浮雕造像,并有大齊皇建二年即(公元561年)紀年等,此區造像均體現北朝造像風格,面目方圓,額寬頤豐,仰眉直鼻,身姿矮壯、豐圓,通肩袈裟,偏衫、短擺。崖東為隋代造像,所造為十二光相佛像,或立或坐,或結跏跌坐,其造像風格基本與北朝相同,只是面目雕刻略顯瘦削。
西崖上與北西面為唐代造像區,唐代造像因受當時繪畫藝術的影響,與以前從風格上大有不同,從面相上,佛像多以飽滿溫和艷麗,鼻高目深,眉眼彎曲,唇厚嘴短,五官適中,菩薩皆方圓豐腴,兩耳下垂。身姿上,體態豐滿,線條優美,且上下左右不對稱。服飾上,佛多袒右肩,菩薩袒露上身,飾頸圈等。摩崖造像多以民間為主。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