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故居位于臨沂市蘭山區洗硯池街20號,為古典園林式建筑。一期占地面積約28畝,建筑面積300余平方米。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隨家族南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舍故宅為佛寺,佛寺歷經興廢。偽劉豫時,易名普照寺,沿襲至今。為紀念我國歷史上這位書法大師,1990年以來,由臨沂地區行署、臨沂市政投資400余萬元修復了王羲之故居。王羲之故居位于洗硯池街中段,總體規劃用地面積51.5畝,89年6月開始修復擴建工作,90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完成了故居的一、二期工程建設和拆遷工作,建成書院、洗硯池、曬書臺、碑廊、水榭、硯碑亭、留香亭、拱橋等一批景點,使開放部分達到20余畝。傳說,王羲之幼年時刻苦練字后即到池中洗刷硯臺,長時間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們名曰“洗硯池”。在洗硯池的北面約10米,即是高出地面2米的曬書臺,為當時王家曬書之所。在曬書臺北面約10米處,有5間仿古建筑,占地約200平方米,為后人修建的瑯琊書院,故居內陳列著有關王羲之的文獻資料,以及他的書法拓片。修繕一新的洗硯池、曬書臺、鵝池、禊亭等遺跡,可一窺當時王宅的模樣。新建的晉墨齋、書法展室和百米長的書法碑廊,可使欣賞到書圣的手跡、碑帖以及當代南北大家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前兩年在翻修洗硯池時,意外發現了兩座晉墓遺址,據考證均屬于西晉時期,距今1700年左右,與王羲之出生年代相近。值得慶幸的是在這兩座墓中,出土了不少具研究價值的文物,尤其是一號墓,雖為磚造墓室,不過是目前山東已發掘漢晉時期大中型磚室墓葬中保存最完好的,出土隨葬品數量之多、保存之好、造型之美,也為山東晉代墓葬中所僅見,其中又以青瓷湖人騎師水注及青銅仙人騎獅器等最受注目,現在暫移至臨沂博物館保存。
更多相關博文
白龍潭(2019-11-02)
真武廟(2019-11-02)
焦作市凈影風景區(2019-11-02)
陪嫁妝村(2019-11-02)
鳳凰嶺(2019-11-02)
云臺天瀑(2019-11-01)
錦繡云臺溫泉山莊(2019-11-01)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