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山脈層戀疊翠,群山拱襯,獨虎頭山雄踞其中,形似猛虎視諸峰。山上古道壁立,環山佛像林列。現寺存唐、宋摩崖造像63尊,共13窟,圓雕石像31尊,其中5至7米的8尊,1至4米的造像50余尊,碑刻19通,題記4處。造像數目雖不很多,但規模十分宏大,皆雕刻于頂峰絕壁,雄偉壯觀,藝術精湛,是極有價值的摩崖石刻精品。
造像題材主要有毗盧佛與東岳大帝合窟(圖一)、毗盧佛(圖二)、觀音、大勢至(圖三)、文殊(圖四)、十二0神將(圖五)等。各造像多慈眉善目,神態安詳,寶冠裝飾,無一雷同;金剛、力士,則多呲牙咧嘴,殺氣騰騰。乾隆四十六年碑文云:“煉金丹,修舍利,道不離夫仁義。東青牛,西白馬,理本原于至城。所謂自作自受,曉于前而揚于后也。”此段文意最能說明此區“三教合一”之風。
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圖四)高5至8米。觀音菩薩左手前伸,平托紗巾;大勢至菩薩左手內曲置于胸前,五指并攏平托厚厚經卷。文殊師利菩薩,左手托書外伸達1.5米,書和手重量超千斤,僅以高2.2米的垂地袈裟支撐,千年不毀,是古代匠師巧妙運用力學的佳作,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塑藝術與科學技術的完美結合。后巖壁上的0神龕內造像呈半圓形,集中雕塑均高1.8米的十二個0神(圖五),皆甲胄鮮明,其手或提九仗劍,或執便托杵;其頭或昂揚猛呼,或怒目扭頸;有的剖腹見心,有的捏拳定神,虎視眈眈,威猛剽悍,真心脧尋法場,虔誠拱衛佛士。茗山寺南山頭上有一轉0塔。四方五層。各層皆有圓龕佛像,第一層四面皆刻卷曲發像。有題刻“佛日增輝,0常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