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3日)零時起,北京市正式解除了空氣重污染紅色預警。而與此同時,天津市的首個重污染天氣紅色預警也隨之啟動,從12月23日0時到12月24日6時,將應急響應措施由Ⅱ級調整為Ⅰ級,并采取停課、限行等措施。據氣象部門的消息,此次冷空氣并不太給力,京城上空的霧霾暫時還難以徹底消散。在重污染空氣的籠罩下,有關霧霾的各種傳言也紛紛涌現,我們該如何正確認識這些言論呢?且聽小編為大家個個偵破。
▌誤區一:是霧還是霾?
誤區:自從“霧霾”這個詞出現后,每當出現能見度降低的天氣時,人們就分不清是霧還是霾了。
▲ 大霧時的情形。霧是水汽凝結的產物,主要由水汽組成。
▲ 霾天。霾由包含PM2.5在內的大量顆粒物在空氣中形成。
真相:沒錯,把霧和霾分開是科學的。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庚辰說,霧和霾其實是兩種東西。霧是水汽凝結的產物,主要由水汽組成,是一種自然現象,霾則由包含PM2.5在內的大量顆粒物飄浮在空氣中形成,對健康危害更大。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說,以十一期間的霧霾為例,北京的霧霾剛形成時濕度比較大,以霧為主。但由于沒有風,也就沒有擴散條件,污染物基本處于靜止穩定的狀態,當污染物濃度累積到比較高的值時,就由霧變成了霾。所以,污染物也是霾。不過北京密云水庫、延慶等郊區,因這些地區本身污染物不多,濕度較大,因此以霧為主。
▌誤區二:北京秋天的霾是燒秸稈造成的?
誤區:有媒體報道稱,霧霾天氣的主要原因除了氣象原因外,北京周邊地區農田燃燒秸稈也是主要原因。
真相:從2014年9月份環保部關于秸稈焚燒的衛星遙感監測結果來看,河北、山西、內蒙等多個地區確實是燃燒秸稈比較厲害的區域。但是彭應登表示,霧霾是多方面組成的,因為某一個特殊的污染排放源直接導致大范圍霧霾天氣的情況是極其罕見的。燃燒秸稈絕對不是霧霾污染的直接原因或唯一原因,只是會在現有霧霾天氣的基礎上加重污染程度而已。
其實每年秋冬季節北京基本都會有霧霾,最首要的原因是秋冬季節北京容易出現靜風強逆溫天氣,這是一種極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天氣。同時由于近幾年華北地區污染物排放的大氣污染總量居高不下,處于相對穩定的情況下,一旦出現不利天氣,污染物累積會上升很快,這是北京污染的規律。所以說,秸稈燃燒只是助紂為虐,并不是首要原因。
▌誤區三:霧霾天不能運動?
誤區:遭遇霧霾天要停止鍛煉。
真相:霧霾會對人體呼吸系統產生影響,容易引起氣道的炎癥反應。但若是因為霧霾嚴重而取消全部鍛煉也是一個誤區。健身鍛煉并不只有跑步、打籃球、踢足球。在不能進行高強度有氧運動時,可以選擇在室內進行柔韌性、協調性、平衡性等方面的鍛煉。這些素質都是身體所需要的,但同時鍛煉又不會明顯增加呼吸量。
人們可根據自己的居住環境,打造一個小型的健身區域,只需要借助有限的家具、啞鈴、瑜伽墊等就可以進行力量鍛煉和有氧鍛煉。原地跑步、俯臥撐、仰臥起坐、柔力球、健美操踏板都是適合霧霾天健身的項目。若空間足夠大,可以充分進行有氧鍛煉,可以選擇的有氧型器械包括動感單車、橢圓機、跑步機、劃船器等,可以鍛煉腿、臀、腰腹部肌肉及心肺功能等。而早晚和下午六七點污染比較嚴重,建議不要選擇在這個時間段運動,盡量安排在下午。
▌誤區四:霧霾會大幅縮短人類壽命?
誤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以及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教授進行的聯合調研報告稱,長期暴露于污染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TSP)每上升100微克/立方米,死亡率上升14%,平均預期壽命將縮短3年,且死亡率的上升幾乎都是通過增加心肺疾病導致的。按照北方地區總懸浮顆粒物的水平,這意味著中國北方5億居民因嚴重的空氣污染平均每人失去5.5年壽命。
真相:環保部科技司副司長劉志全表示,“這個結論缺乏大量樣本的實際證明,這個說法沒有充分依據,且有爭議。”他說,要得出煤煙污染影響壽命的結論,需要大量樣本的取得,并經過長期觀察、充分科學論證后才能得出結論。雖然燃煤可排放出重金屬、細粒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這些污染物質對人體健康會產生影響,但是,其是否影響人的壽命,目前還沒有充分證據,且國際上對這一問題也有爭議。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清潔空氣中心副主任朱怡芳表示,空氣污染對公眾健康的顯著影響不容置疑,但人均壽命是受到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可這份研究結論是把其他所有因素全部剔除,只考慮了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這一個因素影響下的減壽數值。事實上,根據《2010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在中國導致民眾減壽的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飲食結構不合理,第二是高血壓,第三是吸煙,第四才是大氣污染。
▌誤區五:霧霾天不能戴隱形眼鏡?
誤區:“趕緊轉!霧霾天別戴隱形眼鏡!此時隱形眼鏡=吸塵器!”按照這一說法,隱形眼鏡會像吸塵器一樣吸附更多的粉塵、顆粒和有害物質。
真相:網上流傳的說法忽略了人眼的自我保護能力,那就是:淚液的沖刷作用。實際上,人眼哪怕進入一個極其細小的顆粒,都會有不適的感覺,隨即啟動自我保護功能——涌出淚液進行沖刷。此外,正規的隱形眼鏡產品往往是用吸附性較弱的材料制成的,在淚液的沖刷下,并不會輕易粘上臟東西。
如果使用者不放心,建議適當增加清洗鏡片的次數。比如,上班途中眼部接觸到了重度污染空氣,進入室內后可以先用眼鏡護理液將鏡片清洗一下再戴。或者,用正規的洗眼液清洗一下眼部。此外,戴隱形眼鏡者一定要注意使用時間,拋棄型鏡片每天戴的時間不要超過10小時。
▌誤區六:食物具有抵御霧霾的作用?
誤區:近期,微博、上流傳著這一類消息,認為某些食物可以達到清除肺部沉積物的效果。白蘿卜治痰多咳嗽;雪梨燉百合、銀耳蓮子羹潤肺抗病毒;羅漢果茶清肺降火;木耳、葡萄、紫甘藍滋陰潤肺。特別推薦鴨血和豬血,清肺效果最棒!
真相:空氣中的粉塵是通過呼吸道進入體內的,比較大的粉塵顆粒會被鼻腔內的纖毛攔截,更小的顆粒會通過鼻腔、咽部、喉部,而小于2.5微米的顆粒會進入肺部,沉積在那里。而我們吃的食物是通過消化道進入胃腸道中,然后被分解。消化道和呼吸道是兩個系統,想讓進入呼吸道的東西通過新陳代謝的方式“帶出來”,這是說不通的。
北京市石景山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張作清表示,進入肺里面的粉塵,人體可以通過咳嗽,以咳痰的方式“排”出一部分,但有一部分是咳不出來的。粉塵對肺是一個刺激,短期可能沒事,長期沉積可能導致肺組織發生結構性變化。目前醫學上最好的辦法就是洗肺,這只針對于塵肺病人,普通人不適用。
▌誤區七:空氣凈化器不能24 小時連續開?
誤區:長時間開空氣凈化器會令空氣污染更嚴重,這樣的說法總是不絕于耳。
真相:市場上絕大部分空氣凈化器的凈化原理是非常相似的,在選擇空氣凈化器的時候不要盲目追求所謂的新技術。從測試結果看,市場上常見的空氣凈化器是可以凈化PM2.5的,但一些廠家說空氣凈化器凈化效率達99%是不確切的。在選擇空氣凈化器的時候,不用過分追求價格高的產品。
潔凈空氣量應根據自己的房間大小和性價比進行選擇,而空氣凈化器可以持續開,只要風機壽命、磨損、散熱沒問題就行。有些靜電式或等離子放電式原理的凈化器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產生少量臭氧,這可以通過開啟較長時間后出風口是否有明顯異味產生進行辨別。
▌誤區八:戴口罩能抵御霧霾?
誤區:很多朋友在朋友圈曬出了各種口罩照片,包括紗布口罩、醫用一次性口罩、N95口罩等等,還有用圍巾捂住口鼻的,覺得捂住口鼻就安全了,至少聊勝于無吧。
真相:紗布口罩對PM2.5幾乎沒有阻隔作用,活性炭口罩中增加的一層活性炭是吸附氣體的材料,可以減除一些異味,但并未明顯增加對顆粒物的防護效果。相比而言,N95口罩的防霾效果更理想,但它也不能將細小顆粒物完全“拒之門外”,這是因為城市空氣污染源太多,人們佩戴時又不能保證口罩與臉部完全貼合,降低了其實際防護效果。
而口罩濾除懸浮顆粒效率越高,呼吸越費力氣,長時間佩戴容易出現缺氧、胸悶等情況。此外,口罩對空氣的阻隔也很大,我們呼出的氣體會反復進入呼吸道,對健康也有影響,戴半小時就要摘下來換換氣。
▌誤區九:人工消霾各種神器是否有效?
誤區:蘭州市購置了高射遠程風送式噴霧機,可將自來水霧化并噴出600米遠,有媒體稱其“可有效對抗霧霾、粉塵等”。而西安市新城區市容園林局近日也新購多功能抑塵車投入使用,該“霧炮車”重10噸,能噴灑120米遠、70米高的水霧,有噴霧降塵作用,媒體將之稱為“治霾神器”。
真相:人工削減霧霾的具體方式有三種,分別是人工增雨(雪)、人工消霧和人工除霾。但由于霧霾顆粒物的直徑等因素,人工增雨包括被稱為“治霾水炮”的高射遠程風送式噴霧機對細顆粒物也就是霾的沖刷效果不會太明顯。而人工消霧和人工除霾的方法目前只適合在封閉或局部范圍內運用。
人工消霾是一種不得已的方式。PM2.5是引起霧霾的罪魁禍首,治霾還應把重心放在降低空氣中的PM2.5含量上。降低PM2.5含量就要對采集到的大氣顆粒物的成分進行分析,反推出到底哪些污染源造成了霧霾污染。這就是大氣顆粒物污染的源解析技術,主要包括源排放清單、擴散模型和受體模型等三類方法。目前影響PM2.5源解析精度和準確性的兩大障礙是源成分譜與二次顆粒來源的不確定性。各種源頭解析方法結合使用起來,才可能會得出比較客觀、更加切合實際的結果。
▌誤區十:古代沒有霧霾?
誤區:大家普遍認為,霧霾天氣是因為尾氣的排放、工業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古代應該空氣質量優良,應該就沒有霧霾天。
真相:歷史上稱霧霾為“霾災”“雨霾”“風霾”“土雨”等。《元史》《明實錄》和《清實錄》等史料中多有記載。古代人認為,霧霾是“天神之怒”,治理方式則是“焚香祭天,祈神靈驅風霾”。如果用現代方法分析古代霧霾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焚燒秸稈、木炭、樹木等,二是揚塵揚沙,如果遇上靜止穩定的天氣系統,不利于空氣流動和污染物擴散的話,也一樣會產生霧霾天氣。
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霧霾的認識極少,對于如何預防“霾災”,沒有什么記載。但是可以看到霧霾確實在很久之前就有,只是現在城市規模變大,經濟發達,導致霧霾情況變得更加嚴重,人們的關注度升高了而已。
小知識
霧和霾,去哪兒了?
處在被霧霾籠罩的北京,“等風來”成為大家最常聽到的一句話,讓霧霾消散,冷空氣是怎么做到的,霧和霾去哪兒了?
風和雨通常是我們對冷空氣的真實感受,它驅霾散霧靠的也正是這兩把手。降水會凈化空氣,這個在氣象上就叫濕沉降。雨水或雪花把空氣中的臟東西洗刷到地面,減少懸浮在空氣中污染物顆粒的濃度,讓霾入地。因而雨雪過后,空氣清新。
風則是讓空氣活過來的動力。霧和霾都是處于近地面層幾十米到幾百米厚的天氣現象,而整個大氣對流層有上萬米高。當冷空氣靠近,它前鋒附近的上升運動(即垂直方向的風)會把PM2.5帶到更高層的大氣。除了垂直方向的風,還有水平方向的風,偏北風會把干凈的空氣(春季有沙塵時除外)帶到華北,也不排除華北地區的PM2.5擴散到其他地區,使得當地空氣質量變差的情況。
這就好比原先集中在操場的一個班,下課后分散到了學校的各個角落,而且還可能處于不同樓層,就像PM2.5被吹到不同的高度和地區,這樣在一個單位體積內PM2.5的濃度會快速下降。
總之,冷空氣一來,靜穩條件被打破,PM2.5被大大稀釋,霧和霾也就消散了。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