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跟我說,班上同學要去歐洲游學,很羨慕。”張先生想了一天,咬咬牙第二天帶著兒子去旅行社報了名。
近年來,申城各類旅行機構、培訓機構推出名目繁多的“游學之旅”,目標人群正是中小學生。然而,與宣傳號稱的開闊眼界、感受名校文化相比,很多學生的實際游學體驗大打折扣,甚至變相成購物游。
目前我國的游學市場尚不規范,對機構的資質等各方面沒有明確的要求,也沒有相關法規政策的指導和管理部門的監督。有人大代表建議梳理游學市場存在的問題,盡快研究制定相關規定。
海外游學成了“雞肋游”
“孩子出去轉了一圈,問她有什么體會,她說也沒什么。”曾把孩子送到美國參加游學夏令營的上海市民程女士說。當初介紹說,孩子會在美國一所“知名大學”學習交流,由知名教授上課。孩子去后,確實在一所學校里學習了兩天,也跟一名外籍老師有交流,但該“知名大學”連全美前100名大學也未排進。
吳女士在上海某旅行社組織的赴英游學團的廣告上看到“會有70%的國際學生同行”,便為女兒報了名。女兒一放假便隨團抵達英國,可是,旅行社并沒有安排入住廣告中所說的語言中心,而是住在伯明翰某三星級的旅館內。所謂的國際學生更是子虛烏有,頂多就是幾個外國小孩來旅館陪孩子們聊聊天。
在申城,海外游學市場火爆。一到假期,各類游學活動紛紛出爐,特別是針對美國、澳洲和歐洲的游學廣告可謂鋪天蓋地。“訪名校見名人”“迅速提高英語口語”等宣傳口號,搞得家長和學生目不暇接,不知所措。
記者了解到,家長送孩子海外游學的目的大致有兩種:一是為了“增長見識”。通過參觀游覽各地名校,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讓孩子開拓眼界;二是為“留學預考察”或“擁有海外修學經歷”。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記者查閱多家機構的游學團介紹發現,“游”與“學”的比例差別巨大,以同為英國兩周團16天團為例,有的機構真正學習時間只有5個半天,而有的則有7至10天的上課安排。某些機構雖然名為游學團,但到國外上課的其實全部都是中國學生,就像把中國的課堂搬到國外,根本沒有達到游學的目的。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嚴文華博士直言,盡管低齡游學的趨勢日趨明顯,但家長不應該以攀比或是應付的心態讓孩子游學。
游學市場利潤很大
“一些旅行社、教育培訓機構紛紛選擇做海外游學這塊業務,主要原因是游學市場的利潤很大。”上海市人大代表楊逢珉調研發現,為了分食這塊“大蛋糕”,不少學校和中介、旅行社緊密“合作”,將學生的游學業務交給缺乏出境資質的旅行社,這些旅行社接手后,再轉包給有資質的旅行社。“可以說,層層轉包已經成了業內潛規則”。
“以培訓為賣點的游學團利潤都非常高。比起機票+酒店的那一類產品,游學或者培訓里的項目價格都很不透明,你說參觀一下名校在總費用中算多少錢?聽老師講課需要多少錢?做個游戲要花多少錢?這里面可操作的空間都很大。”一位旅行社從業者透露。
一家培訓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即使人民幣升值,但因為游學團所需機票、住宿、學習費用也是逐年升高,最終成本還是上漲。“去年暑假,單在英國,中國的游學生就有6萬人。由于市場需求逐漸增大,國外能接納的人數有限,游學地不少服務都漲價了。”
教育專家告誡說,游學的主辦方應該是教育部門,應以學校為組織單位,這是保證游學質量的前提。由旅行社等占據市場主體地位的機構來搞游學,只能是商業化和暴利。“學校和教育部門不愿意承擔責任,這也是當前游學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低門檻市場亟待規范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辦理境外游學的機構眾多,除了旅行社,還有留學機構、語言培訓機構等,甚至一些咨詢公司也介入到游學項目中來。更有業內人士透露,“辦理游學業務的門檻也不高。只要注冊成立一個公司,能搞到生源,就可以把游學項目做起來。”
楊逢珉認為,海外游學市場的亂象與管理制度和法制保障缺失相關。旅游部門的管理范疇是旅行社及旅游市場,未涉及監管教育培訓機構以及留學中介機構。對于暑期海外游學活動,目前缺少法律依據和規范,也沒有統一的服務標準,造成從事暑期海外游學活動服務的機構良莠不齊。
上海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竺煒說,現在的游學很多都是“打花槍”,提供的項目名不副實。游學游走在各個管理部門的縫隙之中,缺乏有效監督管理,沒有規范的定價體系。
據了解,教育部等四部委去年曾聯合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對中小學生出國參加夏(冬)令營等有關活動管理的通知》,要求主辦單位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要與學生家長簽訂委托協議書,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細化安全保障和保險理賠等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事宜。但業內人士卻透露,大多數學校和家長之間沒有簽訂有關安全協議書。高價游學團在學校、中介和地接方三方責任認定界限模糊。
楊逢珉建議,一方面,有關部門要梳理存在問題,強化管理;另一方面,應借鑒發達國家游學活動發展的成功經驗,適時出臺相關行業標準,加快有關海外游學活動地方性法規立法進程。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