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有著深厚、豐富的漢族文化積淀。它是從中原傳到福建閩南來的,這些中原音樂同閩南地方音樂互相滲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來。泉州在宋代就是著名的東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學士,經濟相當發達,各種文化交流頻繁,呈現出“千家羅綺管弦鳴”的繁榮景象。南唐顧閎中的傳世之作《韓熙載夜宴圖》即可印證。
泉州南音由譜、指、
曲三大部分組成。 譜是
唐大曲遺存,詞的內容多與戲文相關,曲的結構形式與元曲有直接聯系。
泉州南音演唱時的位置固定為:演唱者執拍板居中;其左邊,上方為
洞簫,下方為
二弦;右邊,上方為
琵琶,下方為
三弦。
演唱程序固定是“指頭譜尾”,就是說開頭一定要合奏一套或一折“指”,最后一定要奏譜“煞尾”;中間演唱也要按“支頭”順序來進行。要“起曲頭”,就是每個支頭要有帶頭唱的人,他唱的曲屬于哪個支頭,其他人就要跟著唱這個支頭的曲。若轉換支頭,則須唱“過支曲”作為轉折的過渡、連接。上一個唱完,下一個接過拍板接著唱,伴奏樂器基本沒有間斷。
樂器演奏也有其規矩,琵琶是先生,起指揮樂隊的作用;三弦和之,猶如“
琴瑟和鳴”;而洞簫與二弦的關系,
洞簫為主,
二弦為輔,“簫咬弦,弦入簫”,即所謂“
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
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還是音樂內容,始終都保持著古代中原的古風古味,研究價值高,欣賞價值也高。代表曲《
八駿馬》、《
梅花操》等。泉州已將泉州南音申報“世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并成功入選,“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化
文化部列入“中亞———東西方文化間對話”項目計劃。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