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打活動相關(guān)專題:
實用美食資訊專題:
記者探訪
小馬牛肉面:牛肉老鹵熬制 面條嚼勁十足
小馬牛肉面最初是在高崗里,后來老板年齡大了退休,開始做加盟店。如今的這家店老板褚朝明就是那時加盟的。店里每天牛肉要用到二三十斤,牛肉老鹵熬制,湯料香氣撲鼻,面條也是用一粉跟特粉混合加工而成,比一般的面條要有嚼勁。除了牛肉面,店里的牛肚面、牛筋面也很受歡迎。“牛筋不得燒得太爛,又咬得動又有嚼勁,有的人就好這一口。”
西北面王:豪爽料足 油而不膩
三鮮瓦罐面挺勁道,湯頭還算鮮美。配料很足,香腸和火腿腸放的很厚道,配菜有青菜、豆芽、海帶、千張絲。瓦罐面吃到最后會發(fā)現(xiàn)大團(tuán)的干絲,把干絲吃完之后又驚現(xiàn)和干絲一樣大團(tuán)的豆芽。料放得那叫一個足,跟西北人一樣實在。油滋滋的一碗面端上來,上面撒了胡椒粉和其它作料,還有點蔥蒜。自己拌開,看起來很油,但不膩,味道很香。中間有蒜味,很夠勁。面條本身足夠勁道,比普通刀削面還有嚼勁。吃起來一股大西北的豪爽潑辣風(fēng)。夏天時可以嘗試涼面,很是爽口。
涵潔地鍋:正宗徐州風(fēng)味 南瓜是特色
涵潔地鍋如今已不在青島路上, 搬到了附近陶谷新村。這家店的顧客南大、南師學(xué)生占了大半,食堂吃得太寡淡想開葷來這里準(zhǔn)沒錯。地鍋雞和地鍋鯰魚是主打,地鍋里面的面皮勁道,南瓜燒的軟糯,土豆酥軟,豆腐入味,連配菜讓人舍不得丟棄。喜歡紅燒重口味人士,可以來此一試。一般兩個人點一個鍋剛剛好,適合好友聚餐,對環(huán)境不太計較,追求便宜夠味還自在。
安娜飲品:文藝店面 收港式絲襪奶茶很正宗
地中海風(fēng)格的門頭設(shè)計,港式絲襪奶茶是它家的特色,很多人評價第一次喝的時候很驚艷,和香港茶餐廳的感覺很像,茶味很濃,不同于臺式奶茶的甜膩,奶和茶味道分明又相互交融的感覺。比較奇特的七龍珠奶茶,龍珠是有紅豆餡的珍珠。價格要比一般的奶茶店稍貴。
三娃酸菜魚:口感麻酥 量大實惠
這家館子跟南林后街的二娃酸菜魚系屬同宗,是連鎖店。二娃三娃多開在高校附近,在仙林也有一家。既然館子名稱就叫酸菜魚,這道菜是主打。魚片嫩滑,酸菜也很地道。口味整體偏麻,量大實惠。烤魚也不錯,一斤多的魚剖成兩半,躺在酒精燈的小爐子上,滋滋冒著熱氣,還有其他一些洋蔥等配料,紅湯味道可以。
KUMA奶茶店:奶多還是茶濃 全由顧客決定
這家店新開不久,也走文藝范路線。老板本科學(xué)的是熱能工程,之前做的是銷售工作,因為喜歡搗騰茶飲,索性辭職自己開店當(dāng)老板。像老板變幻的就職路線一樣,奶茶風(fēng)格也較為隨意。招牌KUMA奶茶,是老板自己調(diào)配,是有著麥香味巧克力的奶茶,奶味有點偏早餐奶。而白茶則是茉莉花茶調(diào)制,有點花香。喜歡奶味多還是茶味濃,全憑顧客口味調(diào)制。
人全到小館:招牌菜鯰魚豆腐鍋 限量供應(yīng)
館子是去年開的,靠著量多實惠硬是在競爭激烈的青島路上辟出了一席之地。鯰魚豆腐鍋是它家的招牌菜,下午來晚了,這道菜早已售罄,只有望著隔壁桌上的菜流口水的分兒。老板汪女士介紹說,鯰魚豆腐鍋是限量供應(yīng),每天有30份,賣完即止。看來招牌菜走紅靠的不僅是美味,還有饑餓營銷的推力。廚師有專門調(diào)制的魚鹵,澆鹵后跟鯰魚一起燒,上下午各燒一次,等到客人點單的時候,再放進(jìn)豆腐小火慢燉,將鹵汁的味道浸到豆腐里。另加5元配上粉絲,吸溜一口粉絲很是享受。這家的鴨肫腌菜排骨跟小茨菰燒肉同樣有做主打菜的潛質(zhì)。小茨菰燒肉里面的紅燒肉是當(dāng)仁不讓的主角,比配角茨菰搶鏡多了。
網(wǎng)友點評
半坡村:文藝情調(diào)十足
咖啡館開了好些年了,據(jù)說有很多文藝工作者在此地出入,也有一些小型的文化交流活動。一樓是酒吧的風(fēng)格,暗暗的,二樓要亮一些。裝修布置很有藝術(shù)性,到處是抽象的現(xiàn)代作品。背景音樂和光線很適合情侶。吃的多半是套餐,咖啡一般般。
歐風(fēng)西餅屋:泡芙香甜不膩
泡芙是小的那種,1元一個,內(nèi)餡不膩很好吃;椰塔很特別,還有一層巧克力皮,很贊;布朗尼味道很濃郁,藍(lán)莓派也不錯。價格又“挺實惠”,口碑自然“不俗”,哪怕門面“再小再普通”都無所謂啦。 三貓冷鍋魚:酸甜辣任你選。
喜歡“清淡”的可以點番茄魚,分量好“足”,味道“酸酸甜甜”;喜歡吃“辣”的可以點冷鍋魚,“香嫩”的魚片配上冬瓜、豆腐、木耳、豆芽,“贊”就一個字。
漢巧鹵菜店:夫妻肺片肉質(zhì)緊實
每次去買個十塊十五塊的牛肉加點牛肚, 可以加辣油、香菜、花生米拌起來,味道很好。夫妻肺片肉質(zhì)也緊實,花生也很好吃,脆香入味,要是肉全浸在醬汁里就太咸了點。
鏈接
青島路上不少特色小店已消失
2005年前后,青島路上還是“黑暗料理界”的天下,每到傍晚五六點,賣雜糧餅、烤全羊、炒釀皮、肉夾饃的各種小攤子出現(xiàn)了。整治后,路邊攤少了,有的攤子就此銷聲匿跡,有的轉(zhuǎn)為入戶經(jīng)營。
能在青島路上立足的美食,總有其自身特色。有南大女生勤工儉學(xué)自己賣熏肉餅,做出了名聲開了家小店叫“無餓不做”;寶德記的炒釀皮服務(wù)人性化,夜里十一二點鐘,仍然可以點單,叫外賣到宿舍樓下,讓夜貓子們吃飽了繼續(xù)熬夜;群賢的臭鱸魚堪稱一絕,魚肉非常鮮嫩,可惜后來水準(zhǔn)下降,人氣凋零。這些特色小店也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陸續(xù)關(guān)門了。曾經(jīng)的美味也只留存在記憶里,遍尋不著了。
發(fā)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jìn)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