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修學游成為目前備受青睞的旅游產品。但由于修學游市場準入門檻較低和監管的缺失,修學游市場魚龍混雜:一些打著教育旗號的中介培訓機構所做的名校游覽觀光走馬觀花,“中國式修學游”產品價格不透明、安全無保障。
暑假來了,該讓孩子去哪?這成為很多家長們的難題。此時,修學游成為不少家長的一個選項。所謂“修學游”,就是有計劃地出游修學。為了適應我國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修學游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就修學游而言,一方面擺脫了各種強化班、培訓班光學習的枯燥;另一方面,這也免除了家長們對“孩子忙著游玩忘記學習”的擔憂。修學游所貫徹的,就是寓教于樂這個道理。
不過,理想總是豐滿的,而現實則很骨感。修學游自誕生以來,便問題連連,而這,也戕害了修學游的善意初衷。一則,修學游尤其是國外路線的價格很高,甚至有漫天要價的嫌疑;二則,修學游在業務上也做得不是很好,譬如六七歲孩子的修學游,居然遭遇自費深潛這樣的項目,以至于有地方禁止4年級以下的學生參加修學游;三則,盡管名為修學游,但“玩多學少”甚至“純玩”的現象層出不窮。這些現實問題的存在,既讓修學游飽受社會質疑,也讓其善意初衷被現實消解不少。
在這樣的境況下,有專家建議,要讓修學游實現其初衷,旅行社應該在路線設計中融入教育理念。正如一些家長所言,要是讓孩子去觀光旅游、品味美食或者住星級酒店,自己帶孩子出去旅游就行了,又何須參加修學游呢?參加修學游的目的,顯然是希望孩子在旅游的過程中增長見識、開闊眼界、豐富自身閱歷。而后面這些,與游玩一樣,都是修學游的重要內容,缺一不可。
面對修學游亂象,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認為,目前的修學游,其實還處于監管的空白地帶,“留學中介等由公安、教育主管部門規范,旅游是由旅游委等部門管理,教育機構經營的旅游活動正處于一種無人規范的‘灰色地帶’。”就此來說,從國家層面出臺相關標準,并指定監管部門,對修學游進行必要的規范與引導,顯然是必須之舉。這一方面可以確保修學游的善意初衷,另一方面也利于確保孩子們的安全。
簡而言之,只有加強監管,修學游才能將學習的內涵與旅游的價值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而這,才是修學游的最終目的。如果修學游盡是“掛羊頭賣狗肉”,其就沒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了。畢竟,光學習的話,讓孩子直接參加強化班就行;光旅游的話,帶孩子找價格低一點的旅行社即可,何須花高價參加修學游呢?就眼下來說,希望修學游能早日走出監管盲區,成為孩子們假期“學習游玩兩不誤”的一個選擇。簡言之,別讓修學游成了旅行社的賺錢噱頭。 重慶晨報評論員 龍敏飛
0
0
0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