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秋節后,我和翻譯老師一起陪著四位美國職業攝影師逛了兩天北京,我英語其實挺好的,26個字母不比美國人認識的少,可思想交流還是有困難,所以我只說說接觸中實際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一些東西。 第一天去了頤和園、故宮和天壇三個景點,第二天跑到160公里外看了金山嶺長城,所以這兩天純粹就是游玩,不是所謂的“攝影采風”。和他們一起邊走邊看邊拍,我感覺他們的興趣在拍人而不是拍景,我說:“I think you like focusing to people.(我發現你喜歡把焦點對準人)”,Edward先生說:“Yes, I like to shoot people in environment; faces, figures, environment together.(是的,我喜歡拍環境中的人,面孔、人物和環境融為一體)”。
這個問題對影友來說很重要,我們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旅游,比如說去了紐約,一個著名景點頂多待幾個小時,你很難趕上日出日落的那半小時,趕上了也不一定有漫天彩霞,就算你趕上彩霞,你也不一定就能找到最好的機位。匆匆旅途中拍純風景很難抓到感人至深的畫面,那還不如把注意力對準風景中的人,這時匆匆而過就變成了一種優勢,因為你有一種新鮮感,或者叫文化陌生感,很容易感受到和你家鄉不同的氣息,你拍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獨特的、不可復制的。
這幾位攝影師的職業素質非常好,他們善于和人溝通,對被攝者非常尊重,雖然語言不通,但是善良的微笑、幽默詼諧的動作能夠輕松獲得被攝者的好感與信任。還有一些事先準備工作也值得借鑒,比如Edward兩年前來過北京,他就用極具北京特色的照片做名片背景,還在手機里存了一堆上次在北京拍的照片,我們逛天壇時,他把這些照片給跳舞的市民看,結果他們認出了好幾個一起玩的朋友,大家的心理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他們的抓拍技巧也不一般,在公園遇到有趣的小朋友時,單手提著相機,錯身之間就拍了下來。在天安門前,他們不是拍攝一座巍峨的建筑,而是關注出現在那里的人,例如整理草坪的工人(我想中國影友可能很少會拍這位園丁)、在金水橋前拍留念照的各地游客等,一位攝影師舉起相機對準華表旁崗臺上英姿颯爽的執勤士兵拍攝,士兵當即伸出手說:No photo!攝影師笑笑就走開了,我看著他笑了一下,他說:我已經拍完了。我一看畫面,構圖嚴謹,布局得當,主體大小、位置以及和背景的關系恰到好處。所以我想,在他實際舉起相機之前,這個畫面就已經在他腦子里了。
我經常和朋友說,我們拍的照片很多都是沒用的,所謂沒用,是指不能直接交換為名和利,但是從另一方面說它們每一張都是有用的,每一張照片都是一道練習題,好比小學生做了無數道四則運算,長大了街邊擺攤兒賣菜,望見大蓋帽心里發慌也不會多找人家錢。所以啊,有事兒沒事兒就瞎拍,哪一天在街上在地鐵偶遇誰誰時就游刃有余了。
他們用的相機有5D2和D700,鏡頭有28-300、24-70、70-200等,另外還有富士便攜機和索尼微單,他們還喜歡用手機拍照。他們常用鏡頭都固定裝在一臺機身上,我沒見到他們在外面臨時換鏡頭。他們不十分在意相機,經常把相機放在地上,我還挺遠看見一位攝影師用襯衣角兒擦鏡頭,可惜沒抓下來。圖17的鏡頭沒有破損,但是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捆個紅布條,布條上寫著個網址(我加了一張鏡頭局部圖),貌似破損的痕跡我覺得是原來為遮光貼了一塊黑紙后來沒撕干凈。
(我原來是俄語翻譯,英語最高水平學過新概念英語第一冊和許國璋英語第一冊,許國璋英語第一冊學了兩遍,結果還是沒達到第二冊的水平。在文里,我說:“I think you like focusing to people.(我發現你喜歡把焦點對準人)” ---- 我知道這句話不規范,好像好幾個錯誤吧,think后面也許應該有個that,我查過了focusing to應該是focus on ,還有People是集合名詞,這里是指普通的人,不應該是people,也許可以用men吧,呵呵,不過他們聽懂了,在美國時我還聽有人說one people、two people 呢,互相也能知道什么意思,請會英語的影友告訴我正確的說法啊,謝謝啦!)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