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古樂傳人--宣科 |
有人說,不到麗江不算到云南,不聽納西古樂不算到麗江,不聽宣科講演不算聽過納西古樂。 在麗江古城一座中間帶有天井的二層古院,就是麗江中國大研納西古樂會。地上沒有方磚,也不見地毯,只鋪著一層新鮮松針,踩上去軟軟的,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松香氣。正房作為舞臺,古樸而簡陋,臺上橫梁處懸掛著一排十幾位老先生的照片。舞臺兩側有一副對聯“樂尤藥也,能活人亦能殺人;禮乃理焉,可治世亦可亂世”。在掌聲中,老藝人顫顫巍巍在女孩的攙扶下緩緩上臺。身穿牛仔褲,外著一身藍色馬褂的宣科走上舞臺。從他的開場白中,我們就感到,宣科,不是一個“照本宣科”的人:“大家好,我看大家都不錯,但我們的納西音樂差不多要完蛋了,因為像我這樣的中青年,噢,對不起說錯了,應該是中年人,都已經73歲了,而我們的古樂社平均每年都要逝世兩個人,而且,今年逝世的指標已經用完了。大家可以看看,舞臺上方掛著的照片,就是我們已經去世的十幾位老藝人,最近的兩位還來不及掛上……”
據介紹,納西古樂是700年前創自納西族民間的大型風俗性安魂樂曲,她的歷史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而此次演奏的樂曲最早的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不僅演奏的樂曲年代久遠,演奏者中最年長的已是83歲高齡。高壽的老人、老人手中古老的樂器、古老樂器演奏的古曲是納西古樂的“稀世三寶”。
據說是唐明皇李隆基所作的一曲宮廷音樂《八卦》,拉開了古樂的序幕。30多位納西古樂傳人端坐并以淡然的神態演奏著,細細聆聽,讓人感到大唐時代的雄渾氣度和江南絲竹的委婉柔美。以李后主所寫名詞“別時容易見時難”而譜的古曲《浪淘沙》,是納西古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曲子,它時而端莊肅穆,時而奔騰千里。
在每首樂曲演奏之前,宣科都要介紹這首樂曲的背景,并隨時抨擊一些社會現象。他說:“我們納西族人是崇尚文化和藝術的,前幾年,納西族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是我這樣有文化的人,可現在不行了,現在年輕人心中的偶像是流行歌星。我就是敢說話,我不怕,我就是要把這個舞臺變成文化批評的場所,為此,我特意穿了和魯迅一樣的長褂!币魳窌䦂鲰懫鹩^眾的掌聲與笑聲。宣科就是這樣,在亦講亦演中將納西古樂呈現給觀眾。每當宣科用流利的英語講解樂曲時,臺下的外國游客都微笑點頭表示贊同。正如宣科在演出前所說,“音樂的價值不在于技法,而在于內心! 被稱為納西神人的宣科,是大研古樂研究會的會長。高高的顴骨,黝黑的皮膚,說話時手舞足蹈,幽默詼諧?此臉幼,頂多也就50多歲。做過中學英語教師的他,將中英文串在一起,以近乎脫口秀的方式,向中外游客介紹他對中國古老文明及當代社會的見解。在這里,現代與古代,東方與西方,相互碰撞又水乳交融。在他頗具感染力的演講中,許多人對中國古老文明有了新的了解。
宣科和納西古樂曾到過英、法、挪、芬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到一處,便成為當地的新聞熱點。據介紹,在整理曲譜,組建樂隊,并從理論上對納西古樂進行研討等方面,宣科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更為可貴的是,現在的樂隊里已經培養了一些年輕的納西樂手。
http://www.4006888808.com http://lxs.cncn.com/40664
|
| |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