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的“八小節(jié)”濃縮了山西人的傳統(tǒng)觀念,是山西人倫理道德、宗教信仰、審美追求的充分展示。這八個節(jié)日包括上元節(jié)(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龍頭節(jié)(二月二)、清明節(jié)、五谷節(jié)(六月六日)、中元節(jié)(七月十五)、重陽節(jié)(九月九日)、寒衣
山西人的“四大節(jié)”是指春、夏、秋、冬四個大節(jié)日,即春節(jié)、夏節(jié)(端午節(jié))、秋節(jié)(中秋節(jié))和冬節(jié)(冬至節(jié)),這來源于古代歷法的四季觀念。每至是期,官方要舉行諸如春社、勸農(nóng)、祭祀、秋報等活動,正如《禮記·月令》中記載的那樣:立
山西人講究過節(jié),山西民間流傳著“四大節(jié),八小節(jié),二十四個毛毛節(jié)”的俗語。這些民間節(jié)日源于農(nóng)耕社會的生產(chǎn)生活習俗和古代天文歷法的觀念與成果,具有相對的合理性和穩(wěn)固的傳承性,是中華民族節(jié)日文化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組成部分。
山西民間忌諱禁忌在山西民間稱為忌諱。它是禁止同“神圣”或“不法”的事物接近,以避免招致懲罰,也就是對于某種神秘力量產(chǎn)生恐懼而采取的消極防范措施。與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不同的是,禁忌是建立在人們共同的信仰基礎之上的,是對神靈崇拜
在唐代詩人作家群中,
山西詩人占有很大的比重,
收入《全唐詩》
的詩作者
2200
余人,其中山西籍作者就有
60
余人。精選的《唐詩三百首》中有山西籍詩
人詩作
50
余首,僅
王維
在山西襄汾縣的陶峙遺址,發(fā)掘到距今約
4200
年前的人類文化遺址。據(jù)考
證,
當時的生產(chǎn)力水平有很大提高,
不僅農(nóng)耕興旺,
而且出現(xiàn)了采桑紡織業(yè)和冶
銅業(yè)。
出土的農(nóng)具和水井,
說明當時人們已經(jīng)掌握了打井技術,
居住處
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又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據(jù)海不遠,但因山脈屏障,夏季風影響不大,屬于暖溫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4℃-14℃之間。氣溫地區(qū)分布總趨向是自南向北、自平川
朔縣秧歌 鑼鼓雜戲 耍孩兒戲 靈邱羅羅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孝義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鳳臺小戲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戲 洪 洞道情戲 弦子腔 晉北道
北路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流行于晉北、內蒙及冀西北一帶地區(qū)。淵源于蒲州梆子,清同治、光緒年間即已盛:七七事變后,由于日寇摧殘,班社解散,藝人改業(yè),幾乎瀕于絕滅,迄至一九五四年山西第一屆戲曲會演才重新恢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