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在白族語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舉行,是白族的傳統節日,節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通過拜火把、點火把、;鸢选⑻鸢训然顒,預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節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樹做
火把節、三月街(民族節)、清明節、中元節、冬至是白族傳統的節日。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初一有搶新水的習俗,誰第一個接到新年的第一湯泉水,那么來年里肯定會很吉祥。在初一到初五不準動除了廚
宗教信仰編輯白族傳統社會是一個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會,人們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釋儒道“三教同源”“萬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點。其中本主信仰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一詞的含
民族民居編輯洱海附近的白族建筑白族住屋形式,壩區多為“長三間”,襯以廚房、畜廄和有場院的茅草房,或“一正兩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畜廄俱各分開。山區多為上樓下廄的草房、“閃片”房、篾笆房或
民族服飾編輯白族少女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繡
文化藝術編輯《白族舞蹈》 陳玉先白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祖國的文明作出貢獻。蒼洱新石器遺址中已發現溝渠的痕跡。而在劍川海門口銅石并用遺址中發現居民已從事飼養家畜和農耕的遺跡。春秋、戰國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前,白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總的來說,封建地主經濟占絕對優勢,資本主義經濟有一定的發展。在一部分山區尤其是高山地區,還保持著封建領主制、奴隸制以至原始公社殘余。農業是白族社會的主要經濟部門,在封建地主經濟
漢語借詞白語中的漢語借詞相當復雜,不同時期借入了不同的詞。有些詞分不同時期借入白語,形成同一個漢語詞有不同時期借詞的現象。而且這些分不同時期重復借入白語的漢語詞還產生了語法搭配上的差異。與此同時還有很多和漢語類似的詞匯有
考古意義上的白族起源 考古學的證據,表明洱海周圍4000年前即有人類居住。而且考古文化堆積層沒有出現突然更替的現象,這說明這里的族群沒有發生明顯的本質上的替換和改變。有人在大理地區采集了6000多份民間傳說,沒有一份是
起源編輯白族 文化意義上的起源 一個民族不一定知道自己的真正起源。就好比人類在很長時間內不知道自己來自非洲。 于是,在各種民間故事里產生了文化意義上的民族起源。反映了一個民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自己身份問題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