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俗保安族是12世紀一支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帶駐軍墾牧,同周圍各民族融合而成。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保安族自治縣。保安族以經營農業(yè)生產為主,畜牧和采集為輔,手工技藝卓絕,保安族種植的薄皮核桃、冬果梨和他們制作的
飲食保安族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為主,一般做成饅頭、面條、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豬、馬、驢等非反芻動物的肉和血以及兇禽猛獸。油潑辣子保安族的日常飲食有小麥、大麥、豆類、玉米、土豆、蕎麥、胡麥、青稞、
居住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為土木結構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連結,坐落有序,頗具特色。 保安族以農業(yè)生產為主,部分人兼營手工業(yè)和副業(yè)。他們的農業(yè)生產在東遷前已見諸記載,至清雍正初年,保安、撒拉地區(qū),凡有成熟之地,久為恒
語言文字編輯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與同一語族的蒙古語、達翰爾語等有同屬關系,與東鄉(xiāng)語比較接近。其語言還受漢語的影保安族少女響。保安人通用漢字。
民族起源編輯據文獻記載,明洪武四年(1400年),在今青海省同仁縣保安城的西山曾建立保安堡。“保安”是由地名演變?yōu)樽迕摹R话惚0沧迕癖娬J為該族是元、明時期是以信仰伊斯蘭教的一支蒙古族為主的,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吸收了一
民族概況編輯保安族[1-2]聚居區(qū)位于甘肅、青海交界的積石山下,北臨黃河。保安族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在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縣和青海省的循化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保安族人口
形成發(fā)展保安族的族源和形成,根據傳說及其語言特色、人種特征和生活習俗,一般認為保安族是元朝以來一批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區(qū)戍邊屯墾,同當地蒙、藏等各族長期交往,自然融合,逐步形成的一個民族。保安族有自己的
簡介編輯分布中國保安族分布在甘肅省積石山下的黃河邊,是甘肅省特有的少數民族。據2002年統計,中國保安族有1.6萬人,占全州人口的0.8%。主要聚居在積石山保安族東鄉(xiāng)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的大墩、梅坡、干河灘村,俗稱“保安
禮儀編輯阿昌族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有許多優(yōu)良的傳統禮儀。有客來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飯禮讓上座,如客人年輕輩分小可推辭坐邊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禮讓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勸飯習俗,無論會喝酒、喝茶否,忌諱客人
禁忌編輯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阿昌族阿昌族的臥房分布在正堂兩邊,老者居左邊,其他居右邊。男性長者忌進已婚晚輩的臥室。未婚男子可住廂房或廂房樓上。女性忌住樓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