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一句古詩,道不盡的江南風光。蘇州歷來為江南賞荷佳地,也有觀荷雅俗。遠在2500年前吳王夫差就曾在這里為西施賞荷而開始移植野生紅蓮。荷花節的故事也源于明末蘇州民間。農歷六月二十四日作為荷花生日,
沿登山御道拾級而上,首先是繼廬亭,因靈巖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師的別號繼廬而得名。亭柱上有對聯"大路一條,到此齊心向上;好山四面,歸來另眼相看"。接著是迎笑亭,相傳始建于宋代,東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釋友。盤折再上是"落紅亭"
昆山南三十里處的高墩為第一千個墩,所以稱“千墩”。這里曾有吳越爭霸烽火臺,建于秦始皇南巡過的勝跡-秦望山上。鎮上保留著堪稱“中國第一當”的余氏典當行。明清石板街為“江南一絕”,是江蘇省內保存最長、最完整的石板街,綿延長達
沙家浜蘆葦活動區是整個景區的核心,分成水上和陸上蘆葦迷宮兩大區域,縱橫交錯的河港和茂密的蘆葦,構成遼闊、狹長、幽深、曲折等多種形態的水面或陸上蘆葦空間,形成一個個迷宮,為游客提供了一個追尋野趣和體驗新四軍輾戰蘆葦蕩情景的
“忠厚傳家久 詩書禮儀長”,一戶大宅門上的這幅對聯,或許道出了甪直人的價值取向。千余年來,受悠久燦爛的文化滋潤,這里民風淳樸,人心向善,禮賢下士,溫良恭儉,造就了許多文壇巨匠和名人雅士。從唐代詩人、文學家陸龜蒙到現代的教
西夏城集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藝術特色為一身。在滿足游客吃、住、行、游、娛、購6大功能的同時,重點突出其建筑及雕塑的造型藝術特色;壁畫及唐卡的繪畫藝術特色;音樂與舞蹈的表演藝術特色;服飾與器皿的展示藝術特色。諸多特色的有機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蘊藏著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
是一座重樓疊閣、飛檐相啄、結構緊湊、玲瓏別致的傳統木結構大屋頂建筑。造型甚為美觀別致,是研究明初建筑藝術和工藝技巧的原始資料。玉皇閣主閣為重檐二層閣樓,閣高約玉皇閣有22.1米,臺基呈長方形,高19米,東南長37.6米,
百堵當關千仞險,一勞為國萬年安。懸知此后烽煙息,共說氈裘膽已寒。明嘉靖十年(1531年)寧夏僉事齊之耗“萬金”,修筑了南起大壩堡,北連三關口,長達80公里的長城,后被風沙填平。嘉靖十九年(1540年)寧夏巡撫楊守禮重新奏
百米的沙坡頭的坡頂 往下滑,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質結構,滑沙時座下會發出一種奇特 的響聲,人鐘巨鼓,沉悶渾厚,稱之為“金沙鳴鐘”。特色之二是沙山北面是浩瀚無垠的騰格里沙漠。而沙山南面則是一片郁郁蔥蔥的沙漠綠洲。游人既可